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ISSN 2095-8870 CN 31-2107/G3

新闻公告

活动回顾 | 未来学·中国式答案:情报视角下的历史回响

8月23日上午,上海图书馆东馆七楼阅读推广区座无虚席,由译林出版社、未来学家俱乐部、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上图发布”和《竞争情报》杂志联合主办的“未来学·中国式答案:如何用教育赢得明天?”主题活动在此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的缘起是澳大利亚未来学家珍妮弗·M. 吉德利所著的《未来》。作为未来学领域的入门读本,该书以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了过去3000年人类的未来观与相关理论,并以全球视野回应了当下社会对“如何理解未来”的关切,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进入未来学的钥匙。

《未来》(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 (澳) 吉德利 Gidley, Jennifer M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刘露

本次活动由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林丹主持,三位跨领域专家: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未来学家秦麟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卜玉华,以及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未事咨询联合创始人胡镔,分别从未来学理论、教育改革实践与社会创新落地三个维度,为现场观众带来深度分享。其中,秦麟征教授在演讲中提出“未来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这一核心观点,强调通过观察历史脉络、分析发展趋势,借助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预测模型,培养前瞻性思维与终身学习意识。

 

本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线上通过澎湃新闻、上海图书馆新媒体矩阵、译林出版社视频号及《竞争情报》杂志平台同步直播,获得了线上、线下近35万人次观众的观看与互动。澎湃新闻、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文学报、半岛都市报、科学网、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作为一次面向公众的未来学普及实践,该活动不仅传播了前瞻思维与教育理念,也拓宽了社会公众理解未来的视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历史回响:未来学与情报的交汇

事实上,未来学与情报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都强调基于历史信息、现实数据和趋势分析,对未来进行理性预判。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科技情报工作就已与未来学紧密相连。

1983年1月2日,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与夫人应中国未来研究会邀请首次访问中国,牵线人正是本次活动的嘉宾秦麟征教授。

托夫勒访沪期间,除受到时任市领导汪道涵的接见外,上海市未来学会还组织了大型报告会。会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敏锐意识到这一思想资源的重要性,那一时期,软科学在中国兴起,情报所承担的“动向跟踪”研究直接服务于上海市科委的预测处,为科技政策、产业研究提供决策参考。在领导支持下,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邀请托夫勒进行深度研讨,并合作制作了《第三次浪潮》的中文版影视片。影片不仅解决了语言与文化隔阂,更以符合中国语境的叙事方式呈现未来学思想。事实证明,这一尝试极具影响力:影片在上海放映176场,观众超过23万人次,后来还被推送至北京和全国各地,在学术界、政府和社会层面引发了广泛思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未来学与情报研究在上海形成了交汇:一方面,通过对全球趋势和思想的译介,中国学界与社会获得了理解未来的新工具;另一方面,情报工作者在长期的科技动向跟踪和政策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服务决策的前瞻方法论。


今日启示:从情报到未来学

回望40年前的探索,可以看到未来学与情报研究之间的互为滋养。前者提供了宏观的视野与价值导向,后者则以数据、案例与系统方法为基础支撑。正因如此,当下《竞争情报》杂志与多方合作举办的未来学主题活动,不仅是对国际未来学经典的再阐释,也是对上海乃至中国在未来研究道路上历史积淀的回应。

今天我们所强调的“教育赢得未来”,其实正呼应了情报与未来学的共通精神: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唯有培养前瞻性思维、强化信息素养、保持终身学习,才能把握趋势,赢得主动。

秦麟征教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签名

 

关注竞争情报杂志微信视频号可观看本场活动视频回放



发布日期: 2025-08-28    访问总数: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