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宇
2025年6月12日,一个名为“Pentagon Pizza Report”(五角大楼披萨报告)的X平台账号突然发布了一条引发全球关注的推文:“截至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点59分,五角大楼附近几乎所有披萨店的客流量都大幅增加。”该账号的分析并不局限于披萨,三小时后,该账号还指出,“五角大楼附近的一家酒吧今晚的客流量异常低”,并表示这可能表明“五角大楼今晚很繁忙”。的确,在第一条消息发布后不久,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德黑兰市区发生剧烈爆炸,西方媒体也迅速跟进,称以色列对伊朗境内多个军事目标发动了突袭。这条“披萨订单激增”的推文时间点,恰好早于媒体披露事件的大约一小时。随着账号转发量暴增,一个原本仅限于网络边缘地带的小众术语也随之成为热议焦点——“披萨指数”。
“Pentagon Pizza Report”账号在X平台先后发布的2则消息:
说明:第一条消息在该账号已不可见,引自媒体截图;第二条消息依然可见
什么是“披萨指数”?
所谓“披萨指数”,是指通过监测五角大楼周边深夜披萨订单量的变化来预测美国军方可能的行动动态。这一非传统指标源于一种观察:每当美国准备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五角大楼内部通常会有通宵会议和紧急部署,而深夜工作的员工往往会订购大量外卖披萨以应对高强度工作。某些社交媒体用户和军事爱好者据此长期跟踪外卖平台在美国防部附近的订单热度变化,最终演变出“披萨指数”一词,用以戏谑却又半认真地作为一种“军事风向标”。
维基百科关于“披萨指数”的词条
在竞争情报的实践中,人们始终关注哪些非传统、非线性指标可以作为预测关键行为的“微信号”。“披萨指数”正是这种典型例子。
历史上的披萨“前兆”
事实上,这种看似荒诞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早在1983年和1989年就曾发生,在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的前夜,达美乐特许经营店老板弗兰克·米克斯 (Frank Meeks)注意到五角大楼收到的披萨订单激增。而在1990年8月1日晚,中央情报局单晚订购的披萨数量创下了纪录——21个。几个小时后,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CNN 当时的五角大楼记者沃尔夫·布利策(Wolf Blitzer)曾说过:“记者的底线是:始终监视披萨。” 这些巧合固然不能作为军事决策的直接证据,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个规律:高层军事部署常常伴随着特定行为模式,而这些模式在平民社会的消费数据中留下了痕迹。
对于情报分析师而言,这些非正式信号的价值不仅在于预测本身,更在于识别模式、积累案例,从而形成“微信号感知”的预警系统,这与竞争情报对行业突变的敏感性高度契合。
开源情报:数据碎片中的敏感信号
正是这些“行为印记”,构成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开源情报”(OSINT,Open Source Intelligence)研究对象。开源情报指的是通过合法、公开渠道收集的信息,并经过整理与分析,从中提取出战略、政治或经济价值。它并不依赖于窃密或监听,而是通过广泛分布的数据碎片拼凑出可能被刻意隐藏的整体图景。
在“披萨指数”案例中,外卖订单、社交媒体发帖时间、夜间灯光强度、出入车辆频率等数据,均属于OSINT的重要素材。其中,Pentagon Pizza Report账号的实践尤具代表性。该账号并不依赖机密渠道,而是通过披萨外卖平台的订单数据、配送路径热图、地址密度估算和夜间交通状况等可公开数据源,结合谷歌地图的实时热力图与地理可视化工具。这种方法并不依赖于高精尖的算法,反而更像是一种草根式的数据哨兵行为,借助可获得的零散数据对需要观测的地区的“非正常生活节奏”进行持续跟踪与比对,进而形成某种构成高度敏感的“前兆指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非官方主体也参与到开源情报的生产与分析中。社交媒体平台、商业数据平台、卫星影像应用,以及大量用户生成内容(UGC),都极大地扩展了情报工作的边界。像“Pentagon Pizza Report”这样的账号,虽然本身带有调侃成分,却反映了一种趋势:情报不再只属于国家安全部门,普通公民也可能在数据流中发现不寻常的信号。而媒体、学术界与政府机构,也开始更加重视这类“无意中暴露”的信息源。本刊多年来一直跟踪的#CI Vendor系列介绍了不少类似的新兴情报监测工具。
小结:当披萨成为指标
“披萨指数”的走红提醒我们,获取情报的路径正在不断平民化,信息分析的能力也不再专属于专业机构。普通用户只要具备对数据变化的敏感与基本的工具使用能力,便可以在开源数据中洞察非常规信号。这种由下而上的监测实践,恰恰印证了当代情报观的一种转变:情报不仅来自“知情者”,更可能出自“观察者”。
披萨订单,原本只是一个城市生活的寻常图景,却在某些特定时刻成了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的前哨信号。这也许是讽刺,也许是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身处一个数据即情报、行为即信号的时代。